很多经常去银行存钱的人都会被银行的客户经理给“盯上”,他们主动向你介绍银行的保险理财产品,高于定期存款的年化收益还附加保险功能,让很多人都动了心。事实上,很多人在投保之后就会发现,实际的银保理财产品并没有像工作人员说的那么完美。那么,他们的“忽悠招数”在哪里呢?
招数一:淡化产品“保险”属性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由于市民对储蓄存款认同度高,因此一些银行销售人员故意将银保产品与储蓄存款混淆,降低人们的防范心理。比如销售人员在推销时会使用“存”、“零存整取”、“本金”、“利息”等字眼来介绍银保产品,同时以“收益比定期存款高得多”、“还能享受分红”等着重说服,总之就是刻意回避“保险产品”的真相。
在推销方式上,银行工作人员使用的套路也类似,如会以“询问是否闲钱不用――介绍一款比定期存款收益高的产品――强调以时间换收益――建议先购买一份尝试”等套路进行。需要指出的是,记者发现个别销售人员在推销中使用自行印刷的宣传材料,而这些材料无不进一步弱化着产品本身的“保险”概念。
招数二:夸大产品收益演示
对于众多被误导的市民而言,购买银保产品的初衷,往往都源于银行销售人员口中描述的“高收益”,这其中正是陷阱密布之处。
比如,很多保险产品的相关资料上都会提供个人账户价值额演示。根据规定,销售人员必须按照低结算利率、中结算利率和高结算利率三种情况给出账户演示,其中低结算利率代表的是保证收益。不过,许多销售人员为了拔高银保产品的收益率、增加产品卖点,就仅仅给市民提供高结算利率的收益演示,甚至不出示演算表,毫不负责地“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给出了虚造的高收益演示。
招数三:弱化时间回避风险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银行销售人员都会刻意回避“风险”二字,只有当记者反复追问时,销售人员才会支吾道出“存入的资金3年到期,但5年内不能支取”等提示性内容。
业内人士介绍,类似“存5年第6年就能拿”的说法仍存在很大误导。“事实上,如果消费者第6年就提取保单金额,往往会产生不少损失。”以某款保障期为10年的分红险为例,其能够为被保险人提供为期10年的保障,但换句话说,如果不到10年提前支取均会视为退保行为,需要担负相应违约责任、扣除一部分金额,返还的金额即所谓的现金价值。
据调查,各家保险公司计算现金价值的方法不尽相同,一般10年期的银保产品满5年支取的金额方可与本金大致持平。从这个角度而言,提前退保的最好情况,是获得本金、损失5年收益。
理财专家提示,市民理财有多种方式,除了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也可以通过投保保险公司的理财保险来进行理财。购买时一定要问清产品特征、收益情况,切忌跟风购买。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