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淘宝双11产品促销抢购局面的拉开,各行业都眸足了劲向着年末销售额冲刺,传统行业的汽车保险业务也加入了这个队列,对业务质量的考核越来越重视让这个战火也烧到了电商平台。
1、 调高手续费冲击保费
由于市场不好做,因此各家财产险公司每到年底都会通过价格杠杆来冲击保费。有媒体报道称有的地区现在财险公司的手续费都超出了25%,而一些小公司、新成立公司的手续费甚至已经突破了30%。
记者昨日从一位保险业务员处获悉,目前江苏的手续费并没有这么高,正常的渠道费用是15%左右。如果是电话销售,则为4%~5%的样子。如果公司认为近期需要冲一下业绩,那么就可能把这部分费用抬高,一般来说抬到20%左右已经很高了。该业务员告诉记者:“给中介公司的手续费也就比普通业务员高两个点左右,如果给业务员16%,那么中介公司可能也就是18%,因为给业务员的费用是省不下来的。”
上述业务员告诉记者,保险公司调整手续费是灵活的,“不是说好了15%就全年都15%,有时候一个月调整两次,完全根据公司的业务需求来定。”
2、 低折扣车险吸引客户
目前,商业车险的费率最低可以打7折,如果保险期内出险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享受不到折扣。在面临竞争压力的时候,财险公司可能会给车主更加优惠的价格。
就商业车险来说,出险在两次以内的老客户还可以享受7折优惠,出险三次的车主下一年的费率就要上浮了。记者从上述财险公司获悉,现在公司不仅对出险次数有限定,对理赔的额度也有考察。大地财险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有客户只出险两次,但理赔的额度非常大,超过了一万元,那么第二年保费仍然会上浮。”
上述业务员还表示:“在冲业绩的时候,公司在费率上卡得也不会太紧。有的优惠是可给可不给的,按照平时的话可能就不一定给最低的折扣,但是在"非常时期"会给老客户一个较低的报价。”该业务员表示,虽然费率浮动还是硬杠杠,但是各家公司目前并没有统一。
3、 电商平台加入战斗
刚刚过去的“双11”购物狂欢节上,平安、太保、阳光和天平车险公司组团参加淘宝“聚划算”车险团购活动。与保险公司现有的网上车险直销平台需要试算保费相比,网购平台车险促销大多采用城市、车价和商业车险一口价方式供消费者抢购,简化投保过程。
以天平保险对杭州区的投保资格要求来看,车价在8万元至30万元,车辆在1年(含)以上4年以下,上年保单在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1月15日之间到期的五座私家车,就可于“双11”当天通过一口价的方式购买该车险品牌的商业险(车损险、三责、涉水责任、车损和三责不计免赔)。这既是业内首推的一口价商业车险产品,也是该车险公司专门针对淘宝用户推出的车险优惠产品。
记者看到,在促销适用的6个一、二线城市中,某财险公司针对杭州地区用户的一款商业险组合产品原价为2081元,淘宝补贴400元,现价1681元,已有276人购买。
实际上,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均有自己的官网在线投保平台,消费者如要得到车险报价,需在其“车险计算器”表框输入城市、车牌号、车龄和车价等一系列数据,在提供联系方式后,车险公司的电销人员再来电核实,算出保费。过程冗长,且消费者仍不可避免多家比较。而加入“双11”购物狂欢节促销的车险产品,约束保费中的众多变量,标准化统一车险产品,方便了目标消费者抢购。
目前,随着众多网购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到网购平台促销活动,据淘宝相关人士介绍,现有人保、太保、平安、阳光、大地、天平6家保险公司与淘宝网展开了合作,开设了官方旗舰店。
同时,汽车销量经历高增长后,车市已陷入低迷,保险公司盈利压力在加大。前三季度,许多保险公司内部考核未达标,第四季度历来是保险公司冲业绩的关键时刻,借势网购狂欢吸引眼球,通过限量特价优惠活动,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其品牌,也是险企热衷电商促销的主要原因。
不过,据各家保险公司调查,通过网络购买保险的客户以年轻人群为主,且业务规模占比并不大。网络销售的价格战尚不会动摇车险通过传统渠道的地位。“单凭礼品、折扣促销肯定不够,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二次购买意愿和行为。”平安直销车险相关负责人表示,车险产品的使用周期长达一年,且使用频率较低,险企为了能在与消费者有限的接触过程中,为其留下良好的使用体验,在营销大战的同时,也同时进行着服务大战,服务内容也早已超出传统保险服务范畴。
2012年,产险与寿险增速双双下滑已成定局。
“车险到7月底累计亏损达640多万元,经营形势严峻。”日前,在一大型保险公司地方支公司的内部资料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并且,资料中还显示,由于该公司车险业务亏损严重,其新渠道业务部将调整承保政策,如车主是农村户口的坚决不承保、所有货车不再新承保、只买交强险要婉拒等。
“这样做肯定是违规的,但对于地方基层公司来说确实是无奈之举,也是普遍现象。”与该公司同处一省的张鸣透露,在车险市场恶性竞争下,前端成本很难控制,只有在后端赔付支出上尽量挤出水分,因此很多公司对赔付率高的业务私下都会缩小承保范围。
成也车险,败也车险,由于车险经营占财险业大头,其综合成本率的上涨已成为当前令财险公司最头痛的问题。据海通证券分析师丁文韬预计,今年前三季度产险综合成本率约为95.9%,“其中,人保通过其平台和规模成本优势,前三季度综合成本率水平领先行业;平安则依托其高利润率的非车险业务,利润率与去年基本持平;太保则受行业趋势影响,综合成本率呈小幅上升趋势。”
对于多数中小财险公司而言,情况则更不乐观。有业内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41家中资财险公司中,有21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超过100%,而在21家外资财险公司中,则多达17家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超过100%。
张鸣介绍,财险业务的保费一般都是年缴,从理论上说,赔付支出大约会占到60%,附加费用率大约占30%,剩下的就是利润。“这样,财险是不会亏损的,但关键是现在车险业务在财险经营中比例太大,所以一旦车险费率在实际经营中因为费率打折、手续费过高以及支付虚假费用等被缩水,整个财险承保就很容易出现亏损。”
但即使已经出现亏损的信号,价格战仍是各家公司年底冲击保费的不二手段。张鸣透露,就他所属省份而言,现在多数财险公司的手续费都超出了25%,而一些小公司、新成立公司的手续费甚至已经突破了30%。
据了解,保险经营中原本一笔保单的合理渠道费用是15%,如保监会规定,拥有电话直销车险牌照的公司在个人用车且购买商业险的情况下,其报价可以在国家最低7折限制下再下浮15%。“如果能将渠道费用控制在15%,基本上就能将附加费用率控制在30%左右,这时保险公司就能够获取利润,但如果渠道费用涨到25%,这多出的10%的经营成本就完全挤占了原有的利润空间。”张鸣指出。
渐行渐近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也加剧了财险经营者对车险价格战的担忧。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最近保监会还在就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实施细则向业内征求意见,“最早有望于年底启动。”此外,根据2012年上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保监会上半年已基本完成36个省区市商业车险示范条款纯风险损失测算工作。
今年3月8日,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将在保证保费充足的前提下,对商业车险费率采取“限高不限低”的监管思路,并规定保险公司拟订商业车险费率,原则上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超过35%。
早在2003年,保监会曾启动第一轮车险费率市场化,但之后车险行业陷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而严重亏损,因此保监会为规范市场制定了主要参照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等三套标准为主的费率模式,基准费率统一,并根据交通事故状况进行浮动,最多只能打7折。
而《通知》中的“限高不限低”意味着,只要满足监管规定,商业车险费率将可“无限”打折。“车险竞争已加剧,费用率和赔付率均有上升趋势,市场化改革将加快这一进程。”国泰君安分析师彭玉龙认为。
不过,《通知》也规定综合成本率和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的公司才有资格参与自主定价,同时监管部门对其综合成本率和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在现阶段,保险公司从监管部门设计的改革方案中,能获得的发挥空间被限定在非常小的范围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专业教授庹国柱对此表示,这些规定,反映出监管部门在涉及这个方案时的细致考虑和良苦用心,既要实行市场化改革,又不希望出什么“乱子”,特别是不希望因为市场化改革导致无序竞争引起行业性亏损和不可持续。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保监会的征求意见中有诸多业内人士建言,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不仅要关注价格,也要关注市场规则,比如车险价值链的前端专业代理、4S店等掌握了客户、维修资源,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挤占了原本属于保险公司的平均利润。“对此应该按照车型品牌来征收保险费率。”一位车险第三方评测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
据悉,为了应对可能的价格战,一些保险公司已在尝试推出二手车零部件附加保险,试图通过增值服务避免价格战。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