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实际上,在此1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从制度上进行大幅度调整以应对人口趋势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养老金制度启动改革,引入个人缴费。此后,改革不断深入,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扩大制度覆盖面,逐步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建立非职工群体的社会养老体系等等。
历时20年的养老金改革,中国初步形成了基本养老与补充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一些留置在体系之外的群体正在不断被吸纳。2009年和2010年试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填补了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空缺,使我国养老保险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700余万人增至现在的2.57亿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加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群体,养老保障制度已覆盖4亿多人口。
随着参保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参保群体的不断扩大,养老金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老百姓越来越希望清晰地了解中国养老金制度现况和前景。引起许多共鸣。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结合国外经验,在积聚养老基金、汇聚长期资本的过程中,养老金制度首先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作为“第一支柱”, 养老金制度实行“统账结合”模式,随着扩面和缴费基数的扩大,基金收入和积累额不断增加。到2010年底,各地社会统筹账户上共积累了1.53万亿元资金,个人账户记账额达到1.96万亿,其中实账积累2039亿元,作为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也已达到8568亿元。
“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相对规模小的多。20年来,中国企业补充性养老保险一直走的太慢太辛苦。2004年出台的两个《办法》建立了企业年金的正式制度,但时至今日其补充功能离我们的期待还是相去甚远。到2010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仅是实体企业总数的0.3%,企业年金基金2809亿元,仅相当于两市市值的1%,参与人数仅为就业人数的1.5%,不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7%(6.88%);中国企业年金资产占GDP的比重为0.7%,而OECD平均为75%。
第三支柱是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这部分的关键是尽快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的试点,并且将其覆盖农民、自雇人士、未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职工;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关注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发展的人士,在对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方面给予了太多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建立基金积累制的个人账户还是建立名义账户制度方面,分歧很大,用力很猛。但是在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方面重视不够,建言不多,措施不力。
以上所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越是在这种情况下,长远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就越重要。正如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所言,当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做应对老龄化的事情,但应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力量,养老金制度需要将这一问题提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人社部最关注的是养老金制度的财务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保监会最关注的是补充养老保险特别是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问题,中国证监会最关注的是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问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最关注的是国家注入资产的问题,全国老龄委和全国总工会最关注的是人口老龄化导致退休资产积累不足的社会问题。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关注点和利益点。所以,我们这里所谈的养老金发展战略已经不止于应对老龄化,从养老金发展战略的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更需要国务院层面统一协调。
同时,建议成立“中国养老金监管委员会”,负责对养老金进行统一监管。养老金立法方面,建议对我国“居民退休收入保障”、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合格养老金计划”进行立法。养老金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养老金监管、养老金治理是确保养老金制度发展长治久安的核心内容,所以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制定《中国养老金监管法》。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