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弘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2月28日,余额宝用户量已突破8100万,余额宝用户的人均持有金额为4307元。照此计算,余额宝如今的规模已接近3500亿元。而理财通虽然未公布截止到目前的具体用户数量,但是从其上线首日就被用户挤爆服务器可以看出,依托微信庞大的用户群,目前理财通的用户量也绝不可小觑。
根据记者的随机采访显示,不少余额宝用户都是将自己的账号和工资卡捆绑,将每月的工资全部存入余额宝进行理财。不过,存进余额宝的钱,究竟干什么去了呢?
一家投资公司的产品销售人员吴小姐告诉记者,一般的金融理财产品多是公司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融资后再投资。
比如近期市面上比较火的房地产理财产品。用户购买了某款房地产理财产品后,投资公司会将用户投入的钱以借贷的形式借给房地产开发商进行项目开发,项目完成后所得的收益,连本带利还给投资公司后,就可作为收益理财产品连本带息返还给用户。
收益逐渐下降 曾经的高收益去了哪儿?
2013年6月上线后,余额宝收益曾呈一路上涨趋势,最高曾达到7%以上,和市面上同类基金理财产品相比较高了近一倍。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不断增加和市场热潮的减退,余额宝、理财通等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在逐渐下降,目前已降至不足6%。
用户不禁要问,这些理财产品曾经标榜的高收益究竟去了哪儿?
支付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余额宝在上线之初,就未曾承诺过收益可以达到7%,当时介绍的收益仅为3%—4%之间。而实际上,同类型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也仅仅在4%的标准水平。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本质就是货币基金,其收益率是由市场整体利率决定的,出现下降很正常。
而根据记者了解,这些理财产品在上市初期,会由基金公司和开发者方面针对用户给予相对补贴,将收益抬高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为的是吸引更多用户购买。
现在用户来了,存进的钱也多了,习惯也养成了,这些补贴自然就撤了,所以收益下降也是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从上市时被热炒到市场稳定后的必然结果。
那些还对各类“宝宝”收益回归6%以上抱有希望的互联网金融理财用户们,可以醒醒了。
互联网的“宝宝”们“协存提前支取不罚息”或取消
此外,如果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政策取消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3月24日,央行[微博]谈到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中强调要公平竞争,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这也意味着,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政策可能将会取消。
“按照监管规定,只有签订了提前支取不罚息条款的协议存款才可以被视为准活期,不受协议存款投资比例不超过30%的规定。”上述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表示,如果该条款取消,货币基金协议存款比例将降低到30%以下,规模越大的基金,投资压力越大。
目前大部分互联网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的比例都在70%~90%左右,如果按协议存款比例重新回归30%以下,货币基金投资标的将不得不从协议存款转向债券资产,如国债、金融债等利率债以及短融和逆回购等短期品种。
上述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认为,从收益率来看,除了协议存款外最好的投资标的是短融,收益率可以达到5%左右。但目前短融市场规模仅1.5万亿左右,而截至2月底货币基金整体规模已经达到1.4万亿,短融市场无法满足货币基金整体投资需求,那么货币基金只能投向一些收益率较低的品种,比如一年期以内的国债、金融债,但这些投资标的收益率仅3%左右。
“最近一段时间,货币基金已经在市场上大力吸收短融。”一位保险资管交易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如果货币基金都开始转向投资短融,这得考验基金公司的债券投资能力和拿券能力,因为短融的流动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