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经历了从消极救治到积极预防、由部分人的社会责任转变为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趋势是: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在国家的统筹下,日益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创造有利于社会成员个人与集体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加速科技革命,加强家庭和社区等的功能,进一步改善公共环境卫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展国民教育,进行城市改造,增加住宅和公共福利设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质量。
现阶段我们国家正在积极推进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近日召开的苏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期间,苏州民政事业将围绕“建设民生幸福、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升民政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助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据介绍,以困难、弱势、特殊群体为主要受惠对象的民生幸福工程是“十二五”期间苏州市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社会福利企业是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经济组织。其福利特征表现为安置残疾人的人数按政府规定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的一定比例,80年代中国为35%以上;国家对这类经济组织酌情减免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所减免的税金全部作为企业发展基金和集体福利基金;企业的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和奖金;有条件地提取少部分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中国的社会福利企业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8年成立)所支持的、安置伤残战士参加生产的慈善组织“伤兵之友”,边区人民政府管辖的“残废院”,国民政府社会部下属的“重庆实验救济院残废教养所”等,均属社会福利企业的前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在1950年前后,广泛建立了由民政部门领导的,由烈属、军属、残废军人、贫民组成的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具有优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多重性质,人员组成和名称均不统一。5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福利工厂。1957年,国家在税收及产、供、销方面提出了保护和扶持措施。1958年,这类工厂增长较快。195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内务部决定将社会福利生产统一纳入地方计划,60年代中期,产、供、销、劳动工资和统计等也纳入计划轨道。80年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生产单位逐步发展为社会福利企业,数量有较多的增长,企业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的方面发展。到1989年底,中国城乡已建成社会福利企业41611个,拥有职工163.4万人,其中残疾职工71.9万人,占该类企业职工总数的44.0%;全年总产值261.5亿元,实现利润17.3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计时华:推动社会福利企业管理立法
“就业一直是残疾人实现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省委会副主委计时华决定,这次要替残疾人群体说说话,希望有更多的政策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计时华调研发现,残疾人就业难和当前福利企业处于困境有密切关系。近几年,不少福利企业基本处于“三降一升”的状况,即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同比下降、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完成应缴增值税同比下降、经营亏损数同比上升。
就此计时华建议提高现行对社会福利企业所得税的政策优惠幅度,改变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中的不合理标准,尽快推进社会福利企业管理的立法进程,推动地方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优惠配套政策。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