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理财,相信很多朋友对于理财经理也不会陌生,理财经理作为引导和为顾客答疑的作用,充斥在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虽然理财经理再和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时候能够和我们讲解很多,可是,你知道吗?有很多理财的小秘密,理财经理是不会主动告诉你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1、理财产品和储蓄,根本是两码事
提醒:理财产品有风险,搞不好要蚀本,最好谨慎投资
重庆某银行渝中区支行的客户经理程晨工作3年。说到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识,程晨有些无奈:“大多数人进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好多利息?比定期高多少?好久能取?但很少有人问产品的投资渠道、相关风险或适用群体。”
程晨说:“银行理财产品是一种风险收益水平介于储蓄存款和股票投资之间的多样化投融资工具。既然是投资,那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不仅有可能得不到任何收益,还有可能会部分损失或全部损失其投资本金。而储蓄存款零风险收益固定,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2、看清楚!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提醒:预期最高收益看着很美,但扣除费税等,实际收益要低得多
程晨遇到这样一位客户,“小程,这上面怎么写的都是预期收益?那有可能达不到哦!?有没有确定了收益率的产品?我觉得要稳当些。”这位客户问得很直接。而怀着这样想法的客户不在少数。
程晨说,在实际投资中,一般很难实现产品说明书中的预期最高收益,且预期收益一般以年化收益率展示。比如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是在1%到7%,那么这款产品的收益就是在1%到7%之间徘徊,是不固定的。如果扣除预期最高收益中的费税因素,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将远低于预期最高收益。一些外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还受到汇率因素影响。如某款外币理财产品虽然到期实现了预期最高收益,但投资币种汇率水平的大幅下跌也会导致产品的实际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最高收益。对投资者而言就是赚得了预期收益,但未赚得实际收益。
3、产品到期后还有个“清算期”
提醒:如果银行未告知具体的“清算期”,可向银监局投诉
一位重庆某国有银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关负责人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客户赎回银行理财产品时,在不知不觉中被理财产品的“清算期”摆了一道。"清算期’银行业内术语叫‘T+N’ (T指的是产品到期日,N指天数N0),即产品到期后并不意味着客户的本金和收益能当天到账,而是进入还本‘清算期’。N的时间越长,客户损失越大,因为在这个期限里,客户的资金是没有任何收益的。”该负责人说。
“如果是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一般情况下,产品到期日中午银行就会开始清算资金,当晚便可到账。但理财产品若是在总行购买的,时间大致在2到3天左右。虽然各家银行都会在产品合同里明确标出清算期的期限,但是客户在购买时,很多理财经理并不会主动说明,因为太麻烦。如果客户如果不够细心,就容易忽略了这一隐性的霸王条款。”该负责人继续说。
该人士说,如果银行未在市民购买产品时告知“清算期”等相关事宜,甚至出现刻意隐瞒或蒙骗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可向银监局投诉。
开心保专业理财规划师提醒:买理财产品多看多问多盘算
有媒体报道某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到期后不提醒投资者,导致资金在投资者账户里“睡”了近3个月,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有投资者认为理财经理报喜不报忧,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银行非常热情,但售后服务却漏洞百出。诚然,这与投资者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不认真读合同有一定关系,但有些小秘密,理财经理还真不会告诉你。比如各家银行在产品合同里明确标出清算期的期限,但是客户在购买时,很多理财经理不会主动说明,因为嫌麻烦。
所以,提醒广大的投资理财爱好者,不要以为理财经理和你讲解那么多就是万事大吉了,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学会多提出疑问,完完全全搞清楚才能出手!
中国理财网为百姓提供新鲜理财资讯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