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加深,保险行业不断发展,发展壮大的保险行业必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消费者的正常投保,对此,保监会将实行监管职责。
保监会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保险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机制,目前相关细则已下发至各保监局及人身险公司。
记者昨日从相关渠道获悉,在对人身险销售误导行为进行界定、建立治理销售误导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之后,销售误导治理改革的最后一项制度环节责任追究机制也于近日制定完毕。相关细则已悄然下发至各保监局及人身险公司,正式实施时间为2013年1月1日。
销售误导问题已成为寿险市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备受社会公众诟病。事实上,保监会重拳治理销售误导行为已有时日。不过,由于一直没有对何为销售误导行为做出明确认定及处罚,致使不少公司或业务员打“擦边球”,甚至与监管部门玩“猫捉老鼠”游戏。
今年7月和10月,记者曾报道保监会已认定28类销售误导行为将被禁止,以及保监会将对保险公司治理销售误导成效进行“打分、排名、曝光”。而此次出台的责任追究机制将是治理销售误导监管组合拳中的最后一环。
记者昨日从保险业内证实,保监会已向各保监局和人身险公司下发通知,从明年1月1日起,人身险销售误导将正式引入责任追究机制,出现销售误导行为严重的险企可能将面临责任人被开除的处分。
上述指导意见中明确,销售误导是指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以及办理保险销售业务的人员,在人身保险业务活动中,违反《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等方式,对有关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的行为。
依据该指导意见应当进行责任追究的人员,是指销售误导行为发生之时,对销售误导行为的发生负有责任的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既包括直接责任人也包括间接责任人。
对销售误导行为的直接责任人,属于公司员工的,按规定程序和标准追究其责任;属于非员工的营销员,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其责任。对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标准不应低于对同一行为的间接责任人的追究标准。
按照规定,人身保险公司发生销售误导问题,应当进行责任追究的情形包括四个方面,即因销售误导问题受到监管部门行政处罚、因销售误导问题受到监管部门下发监管函或者监管谈话等监管措施、因销售误导问题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以及其他因销售误导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或者造成系统性风险的情形。
记者采访河北经贸大学有关保险专家时,专家表示其实“保险销售误导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尤其是在银行保险领域是一个重灾区”。
专家表示,保险销售误导体现在许多方面,最多的就是混淆保险产品概念,这在银行保险中最为常见。保险销售人员往往在向客户介绍保险产品时,将保险产品说成是定期储蓄、基金等银行同类理财产品,或者利用存款、利息等银行业术语对客户进行误导。近年来,存单变保单、遭忽悠误买保险的投诉接二连三,尤其是不少老年人到银行办理业务,都容易遭遇将存款购买成保险的情况。
还有夸大保险产品的功能和收益。例如销售重大疾病保险时夸大其保障范围,或者销售投资连结险时夸大其分红和收益。
另外,销售误导往往隐瞒重要信息。例如隐瞒投资类保险产品的风险,隐瞒中途退保所产生的损失,隐瞒免责条款的规定等。还有虚假宣传、选择性片面介绍、诱导失实投保等,都是销售误导采取的惯用手段。
消费者该如何辨别销售误导,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呢?专家认为,首先在平时应多了解一些保险知识,加强自我教育。
同时,为维护投保人的利益,投保人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后,在十个工作日内可以慎重考虑自己是不是需要这款产品,是不是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去支付保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保险犹豫期”,需要注意的是犹豫期的起算时间,应该从投保人收到保险合同并签回执单之后开始算起,而不是从签署投保单时间算起。如果在犹豫期之内投保人提出退保,保险公司会扣除一点工本费,然后全额退还投保人缴纳的保费。
消费者如果确实遭遇销售误导,一定要注意保留好合同等相关证据,在需要法律维权的时候,这些证据可以派上大用场。
有关业内人士还对记者表示,除了行政处罚,制度性改革或将是根除销售误导的利器。因为从根源上来讲,销售误导的产生和营销员的业绩压力以及牟利目的密不可分。而实施保险产品的“产销分离”或将是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单个的营销员来说,无论是目前的代理佣金制还是或将实施的员工制,其激励手段不外乎低廉的基本工资加诱人的提成。而在销售产品及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为了推高业绩,难免会再次出现销售误导等劣迹,违背了改革的初衷。产销分离则会大幅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
所谓“产销分离”,就是保险公司专职开发产品,把销售外包给以专业代理机构、经纪公司等为主体的保险中介机构。
对于上述四类情况,保监会将采取逐级追究的方式,对保险公司直接和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追究的方式包括: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和经济处分等多种方式。其中,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情节严重的,监管部门将限制保险公司开展新业务或吊销业务许可证。一旦发生这类情况,保险公司总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将受到降级(职)以上处分,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将分别受到记过、警告以上处分。”一家寿险公司高管解读说。
从这份长达9页的通知来看,保监会对于责任追究机制的标准极为细化,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都分别制定了相对应的各类处罚标准。
“保监会要求我们在这个指导意见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具体的销售误导内部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对各类责任追究的标准、范围、对象和程序。”上述寿险公司高管透露,“明年2月1日前必须向保监会报送内部责任追究办法,并且每年4月1日前都要上报责任追究报告。”
- 业界反馈
保险营销人士卢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保险业界来说,防范销售误导一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此番保监会向业界下发追责令,是希望在业界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在公众面前树立保险业治理销售误导的形象。
卢女士介绍称,目前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的销售行为约束得非常严格,要求营销员在销售过程中,必须向客户清楚地介绍合同条款的内容,对于单独的除外责任,更是要逐项告知,确认客户已经全部了解了合同内容后才可签字生效。而且只要保险业务员不从公司离职,那么业务员将一直为该客户服务,直至保单到期。
近年来,鉴于保险合同条款晦涩难懂,部分产险公司相继推出“通俗版”的保单,减少客户的阅读难度。对此卢女士认为,从自己在保险公司从业的经历看,人身险合同期限往往长达数十年,对投保人的影响十分久远,签订合同对公司和投保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因此,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宁可让投保人多花一些时间去理解保险合同条款,也不应因为合同晦涩难懂,而给销售误导埋下隐患。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