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型商业保险是什么?购买储蓄型商业保险划算吗?相信很多人在购买之前有这样的疑问,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时候保险是买了,但保障却漏洞百出。忽视保险知识,会让你空有保障意识,却得不到保险的“好处”,等要理赔时才发现,一切都晚了。有人喜欢简单地用每年交的保费来比较保障的多少,以为保费越高,保障也就越高。其实有时候,高保费可能买不来高保障。
李先生今年35岁,不久前买了房子,一下就欠了银行一百多万元的贷款。李先生心想,幸亏自己有保障意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早就为自己买了保险,每年缴2万多元保费,一共交20年,加在一起有40多万元,这么多的保费,保障个房贷应该一点儿问题没有吧?结果,李先生算来算去,发现如果身故,这款保险只能赔付75万元,回想当初业务员口口声声说的“高保障”,李先生甚至怀疑自己搞错了。
其实,李先生没有注意到,自己买的这款保险是典型的储蓄型保险,并不适合针对身故风险的保障。白白交这么多的保费,对他身故后家里的保障根本派不上多大用场。
由此可见,购买保险时,务必想清楚自己看重的是什么。就是明确投保的目的是为了长远未来的某一人生目的,比如养老或准备子女教育金,同时控制保费的支出,从而不影响家庭的其他财务计划,比如短期内有大额度的家庭开支或者家庭收入本来就不稳定的情况下,应该慎重选择储蓄型保险。
储蓄型保险以其强制储蓄、稳定回报的特点受到不少保守型投资者的青睐。虽然储蓄型保单兼顾投资与保障,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储蓄型保险还是应该慎重选择。
很多人认为,既然叫储蓄型保险,那么收益应该比较可观,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指望储蓄型保险赚大钱是行不通的。保监会明确规定,传统寿险的保单预定利率不得超过年复利的2.5%,因此,保险的分红部分是不确定的,投保人只能得到年化收益率2.5%的回报,还不如银行3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2.85%。
储蓄型保险一般以10年为底限,各类储蓄型保险无论分红实际水平如何,往往只有持有时间超过20年时才会体现出积累与复利的效果。如果投保10年内退保,退的只是“现金价值”,加上回报,仍可能比不过本金,这使得储蓄型保险一旦购买,便意味着长时间的资金冻结。在急需用钱的时候这类保险灵活性较差的劣势便一览无余,因此,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为避免影响家庭其他财务计划,应慎重选择储蓄型保险。
储蓄型保险本质仍是保险,其拥有传统保障型寿险应有的保障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对被保险人的身故赔付保险金上。若被保险人不幸于合同生效之日起1年期满后身故,则保险公司将按保单的约定,给付身故保险金及红利。
分红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储蓄型保险的收益模式基本上都是固定返还+分红。不少投保者比较关注产品的分红水平,但实际上是否分红要视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定。
根据保监会的规定,如果保险公司获得盈余,年度红利将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保单持有人。这意味着如果保险公司经营不善,该产品当年无盈余可分配,则投保人可能无法获得分红。
说明:业内人士表示,各家公司为保证产品的竞争力,通常不会取消分红,但不同年份的分红水平可能相差很多。而消费者在宣传材料中看到的投资回报率只是一种假设,仅能作为参考。返还收益可计算
相较于分红收益,消费者更应该关注固定返还的收益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定期返还水平及返还周期比较自己未来可以获得的总收益。以合众人寿的“喜洋洋”年金保险(分红型)为例,如果30岁的张女士投保基本保额为2万元的该产品,每年保费4292元,缴费20年,其总保费为85840元。根据其返还设置,张女士自31周岁至64岁,每年可获基本保额5%的生存金,累计可以领取20000×5%×34=34000元。从65岁起至89岁,每年领取基本保额18%的生存金,累计可领取20000×18%×25=90000元。此外,张女士在65、70、75、80、85周岁时可分别领取2000元祝寿金,累计领取10000元。
说明: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分红型年金产品是活得越长收益越高,如果投保人生存时间太短,其固定返还部分相对较低。不过,市场上部分年金保险已经引入了“保证领取”的概念,如果投保人未活到预期年龄,其保单受益人仍可继续享受产品返还。
提醒:缩短缴费期可以节省保费
通常来说,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时会提供几种不同的缴费期限,如3年、5年、10年或20年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如果选择缴费期限较短的方式,则一次性投入较大,短期面临的资金压力较大,而长期缴费则可以摊薄每次缴费金额,适合于资金相对紧张的家庭。
但专家表示,如果资金情况允许,消费者可以考虑选择较短的缴费方式,因为缴费总额相对更低。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