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益发达,农险网点已延伸到农村。从中华保险动态我们知道,现在第一批农村保险服务站建立的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了,通过政策性等手段来健全我国农业保险制度,扫除发展道路上绊脚石,来解决我国农业后顾之忧,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稳定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我国于建国初期即开设了农业保险,20世纪70年代停止了该项业务。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这一险种长期就处于不景气状态。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中国各类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达3000多亿元,农业保险总收入只有4.8亿元左右,仅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0.16%,比上一年下降20%,是2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按全国2.3亿农户计算,户均投保费用不足2元。另外,在保费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数目也在不断减少,由最多时的60多个险种,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个,农业保险制度严重落后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农业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自然需求不断增加,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在我国现阶段,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业务竞争相当激烈,而各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发很少有人问津,至于去经营更是缺乏积极性。这也使得农业保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是一片空白。但这些却不能表明农业生产不需要风险保障。事实上,从改革初期到现今,各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逐年增加并且渐成几何倍数增长。农民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急需相应的农业保险来转移风险,为农民提供经济补偿。但恰恰是在农业风险日益增大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保费收入也从1992年最高峰的8.6亿元下降到2004年的3.37亿元,2004年的保费收入与200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与1992年的最高峰相比竟然下降了56%。如果按照2.3亿农户计算,户均投保额尚不足2元。与此同时在保费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也在不断的减少,由最初的60多个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个。农业保险的急剧下降与农业成灾损失的急剧上升以及农业生产发展对其的需要形成鲜明的反差。农民对商业化的农业保险缺乏有效的需求,首先是因为作为投保主体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而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真正的可支配收入较少。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与同期城镇的居民相比少得可怜。因此相对于农民而言,按照商业化原则确定的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的有效需求。
(二)农业保险的费率很高,而农业风险保障严重不足
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远远高于一般财险和人寿险的费率。如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费率约为5%——12%,其中玉米、小麦为5%,棉花为6%,甜菜和蔬菜达到10%,而一般财产保险的保费率仅为0.2%——2%。农业保险保费之所以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农作物损失率和养殖业死亡率很高。如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粮食作物的灾害至损率通常在7%——13%,棉花的灾损率在9%——18%。农作物损失率和养殖业死亡率高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净保费率也很高,只有这样保险经营者才能弥补成本并盈利。而与一般大多数农民的年收入水平相比,这样的收费标准是绝大多数农民无法承受的。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矛盾境地:一方面是农业保险的费率高居不下,另一方面是农业风险保障严重不足。
(三)农业损失的高赔付率与商业保险经营目标的违背
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的风险不仅发生概率高,而且损失集中、覆盖面大,因此其赔付率也远远高于一般的财险。1982——2004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的收入为80.98亿元,累计赔付支出为70.65亿元,赔付率高达87.24%,大大高于一般财产保险赔付率53.15%的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保险界公认的70%的临界点;如果再加上其他费用,农业保险的平均综合赔付费率就已经超过了120%,农业保险经营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也是许多商业保险公司所不愿看到的。农业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散不够充分,并且很容易形成巨灾损失,导致保险公司的实际赔付率高于预期的赔付率。此外,农业保险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样也是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国外农业保险的成功模式
(一)美国统一完善的保险模式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农业保险走的是国家和私营、民间和政府相互联系的双轨制模式。
它的农业保险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政府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美国将农业保险计划作为农业灾害保障的主要形式,使其成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政府对农业保险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每年为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和农民因灾损失获得的经济补偿对保证农业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实行国营公司与私营公司双轨制经营。对于雹灾险等单一险种,由私营保险公司承保。对于多重险,则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承保或由私营保险公司承保,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与此同时,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等一些政策性机构为投保人支付一部分保费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农业保险实行法制化。美国很早就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了农业保险的相关条款,使得农业保险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保险试点建设农村保险服务站
如今农村保险服务网络正逐渐完备,农险网点触角已延伸到农民的家门口。记者从中华保险获悉,目前,第一批农村保险服务站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中华保险已在北京市房山区、怀柔区、顺义区、通州区、平谷区等区县设立了近40家服务站点,乡镇、村等农险协保人员队伍也已超过100人。今后,农民不论是购买保险,还是保险理赔,都能在家门口办理。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三农”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职责,拓展农业保险及涉农保险业务覆盖面,中华保险统筹建立了保险公司、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地区保险服务组织架构,全面构建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三农”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并率先在北京进行试点。
在中华保险北京市的“三农”保险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开展农险业务的各区县、重点乡镇、重点村都建立了农村保险服务站,每个乡镇设置农险管理人员和承保人员各1名,每个村设置农险协保人员1名,协助保险公司对农民开展承保、理赔等各项服务。
中华保险北京分公司农险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农村保险服务站的设立,解决了农户投保和理赔“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服务站农险管理员和村里的协保员能协助保险公司为农民提供上门宣传保险、收取保费、办理承保、理赔等各项服务。
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中华保险服务站农险管理员李海霞表示,很多农户住在山里,平时出行很不方便,有了服务站和协保员在身边随时提供农险咨询、投保、理赔等服务,省去了很多麻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压力。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东关上村村民沙甫立对协保员和保险服务站的作用非常认可,他说,“以前去办理理赔要跑几十里路,现在有事直接找村里的协保员和镇上的保险服务站,不出家门就能把保险的事都办了,真是方便!”
3月28日,中华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网点建设现场会在桃城区赵家圈镇举行,中华保险河北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焦建生、副市长邹立基出席会议。
邹立基指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重大的富农强农惠农政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印发文件进行安排部署,组织宣传、财政、农牧、气象等部门开展了政策宣传和工作督导活动,有力推进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华保险公司坚持把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着力在健全农业保险网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升农业保险质量上下功夫,在多个乡镇设立“三农保险服务站”,促进了农业保险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邹立基强调,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对于增强农民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部门协作和督查考核,确保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扎实开展。农业保险服务机构要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简化理赔手续,提高服务效能,为参保农户提供优质服务,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