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国保险业近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推进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仍然艰巨。“大银行”控股“小保险”,这一趋势在银行、保险两大金融领域孜孜不倦地上演着。
7月份,中国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原保费收入8532亿元,同比仅增长了5.9%。从保费结构看,产寿险增长呈现冰火两重天。其中财产险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原保费收入2699亿元,同比增长了14.4%;而人身险实现原保费收入5832亿元,同比仅增长2.4%。
在纳入统计的32家寿险公司中,保费负增长的有11家,其中负增长最大的是正德人寿,保费同比下降了60%,保费下降超过10%的有合众人寿(同比下降了22.9%)、长城保险(同比下降了11.89%)。此外,保费同比负增长比较明显的还有中国人寿(-5.2%)、泰康人寿(-7.8%)、民生人寿(-7.26%)、信泰人寿(-7.03%)、人保寿(-2.09%)、国华人寿(-2.24%)、阳光人寿(-5.5%)等公司。
牌照与渠道的合作
2010年10月,工行宣布以12亿元购买金盛人寿60%的股权,而工银安盛原两大股东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集团”)和安盛中国公司(下称“安盛中国”)将其持有的36.5%和23.5%的股权转让给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7月6日晚间,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入股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工行已取得本次交易所有必要的监管批准,并于2012年7月5日完成交割手续。金盛人寿已于2012年7月6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正式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工银安盛”)。
在外界看来,这又是一次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渠道与牌照的合作。
本报记者了解到,就在19日,取得了保险牌照的工行对于新公司的开业极为重视,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行长杨凯生以及一位副行长、董秘和银行卡部老总均参加了仪式。据工银安盛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其目前在国内有分支机构的省份的工行分行长也都参加了这一仪式。
“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工行正式进入了保险领域,向全功能金融集团的目标又进了一步,寿险业务与零售银行业务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保险配置在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而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通过控股寿险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姜建清如是表示。
在姜建清看来,拥有一张保险牌照,显然对于工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工行每年的代理保险保费规模达到1000亿元,相当于一家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全年的保费收入,而工行也有意深耕银保渠道。
而对于原先的金盛人寿来说,成立了十二年之后能够“嫁入”全球第一大市值的银行,无疑为其苦于多年无法开拓银保渠道找到了一棵大树。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1年金盛人寿的保费只有16亿元,在外资寿险中,也仅排名第九位,而根据其年报显示,金盛人寿过去三年累计亏损约3.72亿元,其中,2011年净亏损高达1.96亿元,亏损额度同比飙升154%。今年前4个月,金盛人寿的保费收入为4.3亿元,同比大幅缩水39.6%,在外资寿险公司中排位降至第12名。在保监会发布的今年一季度保险消费者投诉通报中,金盛人寿每亿元保费投诉量和千家机构投诉量皆位居寿险公司榜首。
“因为中方股东缺乏金融背景,支持力度有限,金盛人寿这么多年的表现一直不理想,也没有摆脱亏损的泥沼,国内小型保险公司要快速做大做强,最重要的是握有渠道,一般银保占到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50%-60%,银行系保险公司在渠道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工行正是分销能力最强的代理,可以说,金盛人寿对资本和渠道的渴求与工行欲控股一家保险公司完善综合金融架构的意愿不谋而合,各取所需。”当日,一位参加仪式的合资寿险公司老总如是告诉本报。
在他看来,工行每年的利润都超过千亿元,即使拥有了保险牌照,它也并不急于要求工银安盛短期内会给其提供多少中间业务利润,而且在未来三五年之内,三方股东可能还需要继续追加投资,也不排除工行在未来的持股比例继续上升。
银行系保险公司扩容
工银安盛人寿方面表示,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度身定制的建议和多样化的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保险保障及财务规划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至此,金盛人寿正式更名为工银安盛,目前银行系保险公司扩容至8家。其余分别是中国银行控股的中银保险,交通银行控股的交银康联,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人寿,北京银行持股的中荷人寿,农业银行控股的嘉禾人寿,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信诺,光大银行旗下的光大永明人寿。
同时,工商银行还公告称,该行7月6日与东亚银行完成了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股权的交割,目前该行持有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
大银行vs小保险
至此,除了农业银行入主保险业行动还在审批外,五大行的其余四家均已“扎根”保险业,而其选择不约而同地瞄准了中小保险公司。
2009年,交通银行收购中保康联51%股权,中保康联更名为交银康联人寿,交通银行随即成为全国首家入股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查看保监会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保康联2008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在当时约25家外资寿险保险公司中排名第21,在外资寿险公司中的市场份额仅为0.4%。
2011年,建设银行收购太平洋安泰人寿51%股权,将其更名为建信人寿。而2010年末,其前身太平洋安泰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0.39亿元,在外资寿险公司中占比1.76%。
同年,嘉禾人寿向农业银行定向增发10.367亿股股份签署协议,增资总额为人民币25.9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农业银行将持有嘉禾人寿51%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而交易金额也会创出银行收购保险公司的纪录。目前增资事项正在审批中。嘉禾人寿2011年底在所有中资寿险公司中排名中游,在整个寿险市场中份额仅为0.43%。
业内人士认为,“大银行”之所以会青睐“小保险”主要因为这些公司的股权无论在资本消耗,还是原股东撤出等方面都相较大保险公司更容易。而以较小的成本换取一张保险牌照对于银行来说可谓一桩“美事”。
“涨势”惊人绝对量不足
目前,寿险业保费增长乏力,今年前5个月,中国人寿及太保人寿等均出现保费收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自从“小保险”被“大银行”吸收之后,银行系险企成为保费收入增长的一支“生力军”。
交银康联人寿从2008年的21名“上涨”到目前外资寿险公司第14名,今年前5月保费收入同比涨幅达31.86%。建信人寿今年前5月原保费收入为23.25亿元,较去年同期“太平洋安泰”时期的2.97亿元“上涨”了682.88%之多。
而银行系险企中少有的财险公司——中国银行全资附属的财险公司中银保险,今年前5个月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21%,大大高于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等大型财险公司的同比增幅。
“银行入主保险公司可谓是"双赢"的结果。”一位保险学者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说可以拿到保险牌照,进入新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其经营范围及盈利模式。而保险业也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本和重要的银行客户资源及销售渠道。”尤其在银行销售渠道方面,保监会对于银保渠道的整顿使得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受到了重大限制,由此,如果保险公司能有“大银行”作为股东方来支持,银保渠道限制对于这些银行系险企来说将不再是难题。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银行系险企保费“涨势”惊人,但市场份额仍然较低。“涨势”突出的交银康联人寿今年前5月的保费占整体寿险市场份额仅0.08%;而同比涨幅超过6倍的建信人寿市场份额也仅0.48%;财险市场上,中银保险市场份额为0.62%。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系保险公司目前由于合作方式普遍比较初级化,基本只限于产品代理层面,而基数也比较小,虽然“涨势”不错,但短时间难以撼动大型寿险公司的市场地位。如果未来能有更深度的融合,银行系保险公司将会迎来更加迅速的发展。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