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胆结石住院一月花费45万元”、“一月输液330公斤、输血14000多毫升”、“病人死后仍在计费”……近日,广东东莞一病人死后欠天价医疗费一事经网络曝光后引发网民数万条跟帖评论,也再次刺痛了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神经。
为何一个普通的胆管结石手术会导致患者失去宝贵的生命,而且还产生了高达45万元的医疗费?这无疑是患者家属以及广大公众都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医院方面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截至患者第一次手术结束时,医疗费不足2万元,超过43万元的医疗费是在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休克,转入ICU进行重症监护后产生的。
ICU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是医院中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心。由于ICU为抢救那些病情危重的患者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患者在ICU被救治近一个月产生高达40多万的医疗费并非无法理解。
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为题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一直是困扰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个顽症。那么,政府和私营部门是否可以进行更好的合作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首先,“看病难”集中体现在到大医院就诊难、住院难、挂专家号难。我国县级医院医师以专科医生为主,与大医院相比,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较多,造成居民对县级医院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不高,很多人不管小病大病都到大医院就诊,从而导致基层患者到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一些可开一个月药的慢性病,每次只开一周或两周用药量,让病人多次往返医院。
在无法改变城乡及城市不同层级医院卫生资源配置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可以对缓解现时群众“看病难”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对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整合,也可以是同级医院之间技术、学科的流动、竞争、互用及双向转诊等,还可以组建医疗联合体。其次是一二级医院与同类三级医院进行联合,依托外部优质医疗资源的力量,弥补医疗资源短缺、技术水平不高、医疗设备闲置等问题,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借力突围,能够形成“双赢”的局面。
第二,基层医院专业人员缺乏,社会对医护人员支持的声音太弱,培训机会太少,软件建设可以说任重道远,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亟待提高。应进一步完善专科医师制度建设,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为期3年的专科医师培训,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为县级医院培养适宜、合格的专科医师。针对现有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县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三级医院进行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定期轮换两院医务人员。如果社区医生具备三级医院医生的水平,则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得到的是与三级医院一致的服务,可以极大缓解“看病难”问题。
针对看病贵的问题,有网友反映,药费贵可以少买,但各项检查费却不能省,“看病贵”依然存在。因此有专家建议,加大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收入减少的补偿,制定相关政策,避免医院靠减少病人用药时间及分科开药挂号增加医事服务费补偿的现象。尽快建立不同地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减少重复检查及重复用药,降低医疗费用。在药品招标方面,药物、医疗设备国内统一网上公开招标,让医生和患者参与药品和医疗设备的选择,减少流通环节和权力寻租,以减少或杜绝医疗购销领域的腐败现象。
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在2003年后加快推进。2009年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改全面启动。中国建立了覆盖13人口的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到2020年,应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