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说必须买大公司,有的说得保障全才行,有的说不返钱就吃亏了……由于各种保险伪知识大行其道,虽然很多人给自己或家人买了保险,却未必就真实现了买保险的目的。
其实,保险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正确认识保险公司和渠道的价值和意义,拒绝大而全的“保险全家桶”,把关注点放在对重大风险的足额保障方面,首选消费型保险,用较少的保费支出提升保障水平。
保险是特别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产品,由于保险业自身各种销售端问题的误导,加上消费者自身保险知识的不足,接触到很多保险伪知识(详见【避坑】深扒5大常见保险伪知识),甚至会因此在买保险时舍本逐末:
①万一保险公司倒闭,我的保险就白买了。事实是,在我国严格的监管体系下,保险公司很难倒闭,而且,就算真倒闭了,保单自有接盘侠,符合理赔条件必定能得到理赔。所以,无论哪个保险公司,长期保单都可以放心持有。(详见:万一保险公司倒闭了,我的保单怎么办?)
②保险公司会故意不赔。假的。在我国,保险公司其实是弱势群体,迫于监管或其他压力,理赔时甚至会出现很多“通融赔付”(即不符合理赔条件却给理赔)。只要符合保险条款中的理赔条件,不管是哪个保险公司,都一定会赔,概无例外。(详见:保险公司会不会故意不赔?拒赔原因有哪些)
③一分价钱一分货,贵有贵的道理。不同保险公司的同质产品,价格差异巨大,贵的那个的确有道理,比如广告打的多、代理人队伍庞大、或者预留利润高,但也只是保险公司的道理,而不是消费者的道理。(详见:为什么不同保险公司,保险价格差异巨大)
④互联网保险不靠谱,理赔会找不到人。互联网保险和线下保险只是销售渠道的不同,都是保险公司的产品,都要向保监备案,承保人(产品提供方)都是保险公司,出险时提供理赔的也是保险公司。投保互联网保险,出险时可以直接联系保险公司客服,甚至直接拍照理赔,理赔效率甚至更高。(详见:互联网保险靠谱吗)
事实上,在买保险时,保险公司大小不重要、销售渠道也不影响理赔,长期保单都放心持有,我们买保险应该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保障,买保险实质是用杠杆原理进行风险管理:以很小的损失(保费),换取对不确定的、巨额损失的保障。
根据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风险分两种:一种是一般风险,会造成经济损失,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比如小病住院、门诊医疗等;一种是重大风险,个人和家庭负担不起,甚至可致倾家荡产,比如重大疾病、残疾、死亡等。
保险是大数法则,即大部分人贡献保费来补偿少数发生不幸的人,加上保险公司的各项成本、利润等,对消费者来说,买保险总体是吃亏的。所以,对于一般风险,与其交保费转移给保险公司,不如自己把钱攒起来风险自担,反正就算出险了,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但是,对于重大风险,虽然概率不大,但是一旦发生,不买保险,很可能彻底摧毁一个家庭。对于这种我们承担不起的重大风险,就需要投保,让保险公司赚他应得的钱,就算真遇到天大的难关,他也能帮我们撑过去。
因此,在投保人身险时,我们应该优先为无法承受的“重大风险”买保险,比如意外残疾、重大疾病、身故或全残等,而不要一味追求什么都能保的“保险全家桶”(详见:保险全家桶,看起来大而全,实则坑你没商量)。
为重大风险投保足额保险,当风险降临时,我们才可以更从容应对,将承担不起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使其不至于对家庭经济造成暴击。如果不买足额保险,就等于没做风险管理或者风险管理不足,需要全部或部分自行承担风险,万一灾难降临,我们可能必须用全部收入或者全部财产去应对。
想要真正实现转移风险,保额是关键因素,所以,买保险就应该选杠杆率高的消费型保险,花最少的钱买足够的保额,其他都不重要。(详见:买保险就是买保额)
有些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返还型保险,“有病看病没病返钱”,而且返的钱甚至比交的保费还多?事实上,返还型保险只是看起来很美,结果很容易导致:有病看病的钱(保额)不够;没病返钱的钱不值钱。(详见:返还型保险vs消费型保险,到底我该怎么选?)
现阶段,“从保险本质出发,优先保障重大风险”,在“有什么产品就卖给你什么”的线下渠道很难实现,但是在互联网保险这却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互联网“将保险拆着卖”,主打消费型保险,保险产品不再是各种保障责任的大杂烩,而是保险责任可以随意搭配组合,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我们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的保额,使保险能够真正成为普通家庭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投保时,可以重点关注如下产品:
①消费型重疾险:百年康惠保、康惠保2020版、健康保2.0、少儿重疾险——复星联合妈咪宝贝;
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不泄露至
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