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即俗称“老鼠仓”。基金老鼠仓(Rat Trading)是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在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当然,最后亏损的是公家资金。那么,近期基金老鼠仓严打事件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暴露出哪些问题呢?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
近期监管层严打基金老鼠仓
近期监管层严打基金老鼠仓,基金经理中枪频频,汇丰晋信、华夏、华宝兴业、海富通等多家基金均有开设基金“老鼠仓”的基金经理落网。值得关注的是,涉嫌基金老鼠仓大名单是基于交易所监测到的异常账户形成的。
基金老鼠仓是如何操作的交易所通过先进的大数据大监测系统,将基金经理所提供的所有亲属账户纳入监控,并对与这些账户同时或一定时间上先后买入或卖出的账户进行监控,圈定特定账户是否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行为。
基金老鼠仓特点自原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老鼠仓”曝光以来,基金“老鼠仓”可谓是鱼贯而出。客观上,基金“老鼠仓”呈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一是涉案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二是“老鼠仓”涉及的金额日益巨大,盈利迈上新台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三是被曝光的基金“老鼠仓”从此前单个的散兵游勇状态步入集体披露状态,四是基金“老鼠仓”也会亏损。
基金老鼠仓亏损暴露基金理财水平低下掌握有信息优势,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基金“老鼠仓”也会亏损,表面上不可思议,但不幸却是事实。如钟小婧利用其特殊的身份,共交易股票12只,累计买入成交金额325万元,但亏损8.45万元,由此其被上海证监局取消基金从业资格,并罚款20万元。实际上,基金“老鼠仓”亏损并非只钟小婧一人,此前国海富兰克林的黄林、交银施罗德的吴春永等均在基金“老鼠仓”上“翻船”。
基金老鼠仓屡禁不止基金公司很难置身事外据了解,2013年以来,证监会共受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件,案件已非个例。为何“老鼠仓”事件屡禁不绝,愈演愈烈?目前,对于涉嫌“老鼠仓”事件的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第一反应是令其辞职,仿佛一旦基金经理辞职,基金公司就与其彻底摆脱关系,“老鼠仓”事件也变成了基金经理的个人事件。有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基金高管、基金经理的离职数量已逼近去年全年的人数。但基金公司很难彻底置身事外。首先是管理责任,基金经理并不能随意买卖一只股票,先需研究员写研究报告推荐,通过投决会后股票才能进入核心股票池中,基金经理下单也必须遵守相应买卖条件的限制,而这其中是否有故意拉升股价的行为,基金公司应有所判断。其次,在风险控制和风险教育方面工作是否到位。例如基金从业人员父母、配偶、子女等亲属股票账户都需要报备,交易时间手机要上交等等。近期爆出的汇丰晋信基金经理钟小婧居然利用自己证券账户买卖股票,暴露了基金公司在风险教育方面的失职。再次,契约精神缺位。基民和基金公司是合同法律关系,基金公司理应维护基民的利益,基金经理“老鼠仓”事件是侵权的行为,对基金资产造成损失,基金公司应站出来代表基民向基金经理索赔,基金公司应该去履行这个职责,但遗憾的是还没有基金公司这样做。
基金老鼠仓内幕交易为什么屡禁不止?
正品保险
国家金融监督快捷投保
全方位一键对比省心服务
电子保单快捷变更安全可靠
7x24小时客服不间断品牌实力
12年 1000万用户选择